拥抱山海,向海而生!中外师生以可持续设计重塑蔚蓝 |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承载着生态循环重要一环的伟大使命,也是人类生命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月8日-12日,东华大学“生态浪潮,拥抱山海——探索可持续时尚与非遗新方案”暑期社会实践团(上海暑期学校)聚焦海洋生态保护,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可持续艺术实践,以艺术装置和服装服饰表达自己对海洋环境的感悟与思考。 海洋污染背后隐藏着鱼类污染,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在食用过程中同样会受到化学有害物质及塑料的影响。东华大学SCF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从材料循环的角度,认为“牛仔布料的生产和染色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和化学原料,严重污染水质。讽刺的是,牛仔布的蓝色象征着海洋,但它的生产却在破坏海洋环境“。他们将线绕在铁丝上,通过铁丝捏成各种海鲜的造型,象征那些被微塑料污染影响的水生动物。用牛仔布折成食物盒的形式,不仅展示了对水污染的认识,也传达了我们作为食物链一环的角色。通过食物的形象呈现,强调我们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在海洋主题内容下,基于第一天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启发,东华大学SCF学院、汉堡应用技术大学和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学生以“潜入深蓝”为主题,设计了一件由衣物、塑料、炭笔拼贴而成的,映射可持续理念的服饰作品,认为“我们的设计以大衣象征海洋,其上半部层叠拼贴,捕捉海浪微妙波动,预示隐藏变迁;下摆的波浪褶皱象征深海流动,塑料装饰映射严重的污染问题。悬挂的碳条与布景摩擦留痕象征着自然记录了人类痕迹,唤醒人们对深蓝深处海洋污染的关注。这件服饰作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与环境议题的视觉宣言,它以创新的方式将时尚、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巧妙融合,以实体衣物引得我们对自然的深切思考。 (学生设计作品) 在结合山与海的主题内容后,深入思考,反观塑料制品的加入对自然生态出现了严重的威胁与损害。中国学生与来自新西兰、英国的学生以“空壳”为主题,结合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发布的十七项可持续目标,制作了一个展示微塑料对海洋造成的危害的装置。小组成员表示“我们的设计展示了人造产品如何释放微塑料,这些微塑料不仅危害海洋和“水下生命”(SDG 14),而且微塑料对海洋造成的损害如何反过来危害人类和“陆地生命”(SDG15)”。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向公众传达了微塑料污染对海洋及陆地生态的严重危害,以及这一环境问题如何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福祉建设。 (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展示活动现场合影) 活动过程中,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与国外的10所合作院校共同思考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以海洋的深度响应青山的回声。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上海暑期学校)将以艺术设计实践促进中外师生文化交流、培育生态保护与设计协同思维,共同激发设计创新与人才培育的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