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源不断,生生不息——无界设计、跨界合作,共筑可持续时尚未来 |
2025年9月26日,作为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源不断,生生不息——无界设计、跨界合作,共筑可持续时尚未来”可持续时尚分论坛在上海顺利举办。来自政府、行业协会、学术机构、国际组织以及时尚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无界设计与跨界合作,推动时尚产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本次论坛由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联合主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承办,中国丝绸协会、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时尚造物提供支持。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二级巡视员、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刘波英在致辞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与消费转型正倒逼时尚全产业链绿色升级。上海作为“国际设计之都”,将继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创新和科技赋能,打造设计引领、产业赋能、消费驱动的循环生态体系。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治东强调,设计创新是可持续时尚的源头活水与核心驱动力。东华大学将始终致力于通过前沿科学研究、顶尖人才培养与深度融合的跨界合作,引领时尚产业的系统性绿色变革,以科技赋能绿色未来,以教育培育可持续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东华贡献。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治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程晧强调,中国纺织正加快形成以“科技、时尚、绿色、健康”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从“末端治理”到“全链优化”的可持续跃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 程晧)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英国分会亚洲项目首席顾问Marialivia Iotti,在致辞中呼吁时尚产业在应对气候危机的同时,必须正视自然丧失,设计师与供应链应在源头嵌入可持续原则,协同构建透明、可追溯的价值链。 (WWF英国分会亚洲项目首席顾问 Marialivia Iotti) 在主旨演讲环节,嘉宾们围绕政策趋势、产业探索、设计创新、材料研发与城市联动展开分享: WWF北京代表处上海区域项目总监王倩解析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政策如欧盟政策框架、商业自主行动对时尚价值链的影响,呼吁关注气候变化、自然与人类的交互,特别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环节如原材料、后整理、使用洗护与消费后循环,从减碳走向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减少风险、寻求 “再生”机遇。 (WWF北京代表处上海区域项目总监 王倩)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资源循环项目主任王琳,介绍了中国纺织行业在绿色纤维、循环体系及“双碳”目标上的最新实践与成果,并分享了酒店布草、废旧渔网等再生利用的案例,展现了产业化的可复制路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资源循环项目主任 王琳)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院长李峻,探讨了从循环设计到再生纤维的行业赋能路径,强调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的大部分环境影响。可持续设计应以“以终定始”的循环思维为核心,通过校企共创、旧衣再造和修复服务,让消费者在选择中参与循环。 (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院长 李峻) 张旭,康赛妮集团上海中心总顾问,分享了牛角瓜纤维等天然新材料的全产业链价值探索,为材料端带来绿色解法。 (康赛妮集团上海中心总顾问 张旭)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高级项目经理陈舒逸则从城市视角提出,消费端的回收体系是时尚循环的关键一环。上海正通过以旧换新、社区回收试点等举措探索“衣到衣”的循环模式,推动消费与产业联动。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高级项目经理 陈舒逸) 在“跨界合作、生生不息”圆桌环节,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雪梅,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浙江台华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俊超,Klee Klee品牌主理人王艳艳,以及时尚造物联合创始人李彬,围绕设计与材料的双向奔赴、系统设计的全产业方案、消费者在可持续价值链中的角色展开热烈讨论。 对话嘉宾一致认为,“无界设计”意味着跨学科、跨产业、跨群体的协同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可持续时尚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或设计理念的升级,更是一个需要全产业链协作、消费者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 在论坛的深入交流中,嘉宾们形成共识:未来的可持续时尚不只是设计与材料的革新,更是一场跨越产业链、消费端与城市治理的系统性变革。无论是政策推动的方向、企业的绿色实践,还是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共同参与,都在呼应“原源不断,生生不息”的主题。 作为“世界设计之都”,上海不仅是全球消费时尚的重要窗口,更是产业协同和设计创新的前沿高地。依托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与创新优势,上海正在探索如何以设计驱动、产业赋能、消费联动、城市协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可持续时尚解决方案。未来,上海有望以时尚产业为突破口,向世界展示一个融合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中国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城市智慧和东方经验。 |